记者 王珍

财政部周发布数据显示,1-10月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4981亿元 ,同比下降1.3%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1465亿元,同比增长2.7% 。

收入方面,今年前10个月税收收入150782亿元 ,同比下降4.5%;非税收入34199亿元,同比增长15.3%。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对界面新闻表示,10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提速 ,且税收收入同比实现回正,一方面与去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去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减退有关,另一方面 ,也因在9月底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后,政策效果初显,10月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普遍回升 ,带动税基改善。

一直以来,非税收入是税收收入下滑的“缓冲垫 ” 。其分项主要包括专项收入(如教育附加收入 、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 、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收入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 、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

银河证券宏观经济研究员聂天奇向界面新闻分析,非税收入中占比较高且弹性较大的主要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二者合计占非税收入比重在40%以上 ,年内或是财政弥补缺口的有力支撑。

“10月非税收入进一步大幅上行至15.3%,大幅超过年初预算1.8%的增速目标 。目前非税收入已超收约4000亿元左右,按去年非税收入总规模3.65万亿计算 ,全年非税收入的超收规模可能接近5000亿元。 ”聂天奇说。

从主要税种收入来看,10月消费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速均较9月有所回升,而企业所得税的同比增速有所放缓 。具体来看 ,10月消费税的同比增速较9月的-16.3%转正至10.2%,部分受低基数提振,与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速从9月的3.2%上行至4.8%相互印证;而车辆购置税的同比降幅从9月的18.5%略走阔至20.1%、10月社零分项中汽车同比增速较9月的0.4%回升至3.7% ,可能反应年内税收征缴节奏差异。

10月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速较9月的25.4%放缓至5.2%,或反映企业营收仍受价格因素压制;而增值税收入单月同比降幅较9月的12.2%收窄至1.2%,主要受去年同期偏高基数影响;而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速较 9 月的-1.8%转正至5.6% ,可能反映居民收入边际改善,但可持续性仍待进一步观察。

此外,受10月证券市场交易相对活跃的提振 ,10月印花税同比增速较9月的-19.5%转正至25.9% ,数据显示10月A股成交金额同比大幅上行接近1.6倍 。

财政支出方面,按照历史数据推算,10月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686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较上月大幅提高5.2个百分点。

冯琳指出 ,10月,城乡社区事务 、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四项基建类支出合计同比增长29.3%,增速较上月大幅加快25.8个百分点。这表明 ,伴随增量财政政策推出,财政支出端加大了对稳增长领域的投入 。民生类支出中,10月科技和卫生健康支出同比两位数增长 ,且增速较上月明显回升,同时,社保就业支出连续第二个月同比高增 ,当月同比较上月进一步加快3.6个百分点至16.0% ,显示当前政策面正在加大对稳就业的支持力度 。

从第二本账“政府性基金预算”来看,1-10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5462亿元 ,同比下降19%。其中,地方政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6971亿元,同比下降22.9% ,降幅较1-9月收窄1.7个百分点。

按照历史数据推算,10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684亿元 ,同比下跌10.5%,但降幅比9月大幅收窄8.3个百分点 。聂天奇认为,10月“卖地收入”边际改善主要或受前期地产增量政策催化。但现阶段地方土地收入趋势性回升的难度仍然较大 ,当前对于房地产政策调控基调为“严控增量 ”。下一步需关注今年年底城投集中拿地效应是否仍会出现,以及专项债收购闲置土地政策的具体落地 。

整体上看,10月广义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4% ,增速较上月加快4.0个百分点 ,广义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0.4%,增速较上月加快7.8个百分点。

冯琳解释,广义财政支出明显提速 ,一方面由于收入端改善对支出的约束减弱,另一方面也因增量财政政策陆续出台,财政扩张在新一轮稳增长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预计年底前两个月财政支出端将保持发力强度 。尽管目前财政收入端仍然偏弱 ,财政平衡压力较大,但财政部此前表示 “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和资源,能够保障今年全国财政收支实现平衡 ,重点支出力度不减”,主要手段或包括安排央企或央行上缴利润 、动用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存量资金等。

人大常委会公布大规模化债方案后,财政部已将6万亿元债务限额下达各地 ,部分省份已经启动发行工作。已有河南、江苏、贵州 、大连等省、市开始招标发行再融资专项债,用途为“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

冯琳认为,化债相关安排虽然不能直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但可以让地方政府“腾挪 ”出原本用来化债的资金 ,用于稳增长和巩固“三保”,这将对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保持地方财政支出力度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